您的位置 首页 > 音乐动态

河南民歌编花篮歌词_河南民歌编花篮歌词分析

1.乐曲编花篮是是d调式的吗

2.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发展优势

3.编花篮是几年级的音乐课

河南民歌编花篮歌词_河南民歌编花篮歌词分析

河南

://news.shangdu/henan/3000001/2006/12/22/2006-12-22_507925_3000001.shtml

随便找个人问一下,知道哪首“河南民歌”?答案都是《编花篮》,很少有人说出第二首“河南民歌”。《编花篮》作为“河南民歌”被传唱了近半个世纪。但是,河南省检察院退休干部、今年76岁的郭复善认为,这首歌是他谱曲的,是“原创歌曲”,不是“民歌”。歌词原本是“摘棉花”,而不是什么“摘牡丹”。《编花篮》到底是谁的?又是怎么被“改头换面”的?

20年维权之路 《编花篮》是我“编”的,怎么还说是民歌?

12月19日上午,郑州晴冷,记者来到人民路郭复善老先生的家。郭老师今年76岁,戴着一副老花镜,看上去精神不错。郭老师家里还有一位客人——天基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建兵。王律师说,他是听说郭老师要“维权”,主动上门“服务”的。

在郭老师书房,一个小书柜上摆满了与《编花篮》相关的音像制品,记者随便翻了翻,多把《编花篮》注为“河南民歌”。

郭老师拿出两张光碟给记者和王律师看,分别是中国唱片总公司2004年出版的《民族歌坛名人》和2005年出版的《民间小调》,两张光碟都收录有《编花篮》,均注为“河南民歌”。

正是这两张光碟的出版,再次引起了郭复善老人“维权”的想法。

“1986年,我发现中国唱片公司北京分公司出版的磁带中把《编花篮》当做‘河南民歌’。”郭老师说,他给对方致信要求“恢复词曲原貌”。对方在回信中称,“不知道歌曲是你们创作的,以后再版时再恢复”,并寄来30元稿费。“没想到20年过去了,《编花篮》还是署名‘河南民歌’”。

今年3月,作为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,郭复善给协会寄去了从市面上购买的侵权作品,委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追究中国唱片总公司的侵权责任。据郭复善介绍,从3月份到10月份,虽经协会与唱片总公司协商,但结果是最多支付一些费用,署名不会变。

回忆创作经过 小时候常去棉田 摘棉花激发创作灵感

郭复善老师回忆了《编花篮》创作经过。新中国成立前郭老师就参加了八路军,主要搞文艺创作,豫剧《朝阳沟》的作者杨兰春是当时文艺队的队长。

新中国成立后,郭老师先到省歌舞剧院担任指挥,后转到省文联任曲艺编辑。郭老师回忆说,“1958年,我在当时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了省文联干事钟庭润的歌谣——《编花篮》。这激起了我的创作灵感,就为歌词谱了曲。”

“我老家就是老洛阳县城的,父亲是棉花技术员,侍弄棉花很有一套。我常跟着父亲到地里摘棉花。”所以,当郭复善看到《编花篮》的歌词时,仅仅用了2个多小时就谱写了这首词的曲子。词曲出来后,一个勤劳欢乐的农村少女形象也就面世了。郭复善说,这首歌本来就是歌颂劳动人民的:一个棉产区的少女自己种棉花,自己编花篮,棉花熟了以后自己摘;摘了棉花以后送到北京送给。

“作为一个棉产区的人,我对棉花有很多遐想。”“为啥棉花像牡丹?棉花白啊!”“为啥三朵两朵就能摘一篮?棉花丰收啊!”

不满歌词被改

摘牡丹有违道德洛阳人民不会同意

1959年,北京《歌曲》半月刊第3期首发了《编花篮》,词作者钟庭润,曲作者署名“筱轩”。“筱轩就是我。”郭老师说,因为我字轩,就取了个笔名“筱轩”。

郭老师送记者一本《编花篮——郭复善作品选》,里面收录了郭老师作曲的38首歌曲,多署名“筱轩”。1960年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《编花篮》。“编,编,编花篮,编个花篮上南山,南山开满红牡丹……”

1986年,郭复善偶然在郑州市二七广场听到《编花篮》,才发现曲子没有变,但歌词却被“篡改”了,而且还被冠名为“民歌”,既没有词作者,也没有曲作者。

“为啥要摘牡丹?牡丹是观赏用的,摘牡丹花,那是有违道德的,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。”当郭复善把这首改编过的词告诉钟庭润时,这位词作者也是一脸的不解:“我的诗歌怎么成了民歌了?我歌颂劳动人民,歌颂人民领袖,怎么变成了姑娘摘牡丹了?”

郭老师的妻子史子珍也是搞文艺工作的。她带大家唱的《编花篮》是原版的,就是“摘棉花”,而不是摘牡丹。“摘牡丹洛阳人民都不会同意的。”

郭复善表示,他将通过诉讼一方面要求恢复《编花篮》歌词原貌,另一方面讨回署名权。

郭复善作曲的《编花篮》

编,编,编花篮,

编个花篮上南山。

南山有块棉花田,

朵朵开得像牡丹。

金牡丹来银牡丹,

银牡丹呀哪嗬咿呀嗨。

,,新棉,

三朵两朵一篮,

俺把那篮儿送北京,

见了夸奖俺。

夸俺的篮儿编得巧,

夸俺的棉花开得艳。

谁见了谁喜欢呀啊。

现在流传的《编花篮》

编个花篮上南山

南山开满红牡丹,

朵朵花儿开得艳,

银个丹丹嘿银牡丹,

祖国春色没个边。

摘,摘,摘牡丹,

三朵两朵摘一篮

花儿开得多娇艳,

姑娘见了好喜欢,

五彩缤纷嘿齐争艳,

乐曲编花篮是是d调式的吗

此地民歌代表作有《编花篮》《王大娘钉缸》《卖扁食》。

1、《编花篮》:是一首小调作品,由钟庭润作词,郭复善作曲,歌曲虽是一首原创歌曲,但凭借其浓郁的河南民间风格,逐渐成为了河南民歌的代表作。

2、《王大娘钉缸》:取材于明《钵中莲》之一折。

3、《卖扁食》:是一首经典的河南民歌,后经申敏华的整理而传遍大江南北。歌曲旋律带有着民间特有的“机灵”和诙谐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
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发展优势

乐曲编花篮不是d调式。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,乐曲《编花篮》是宫调式,表演民歌《编花篮》,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,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,进一步学歌曲创作,完成曲调填空创作,《编花篮》作为河南民歌被传唱了近半个世纪,1959年,北京《歌曲》半月刊第3期首发了《编花篮》,1960年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歌曲《编花篮》,1986年经女歌手俞淑琴重新配器演绎,流行全国。

编花篮是几年级的音乐课

四、发展优势

平乐村建设“中国牡丹画第一村”优势独特,发展潜力巨大。该村毗邻汉魏洛阳故城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,闻名中外的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发源于这里,以此为原形的电视连续剧《大国医》更使平乐镇名扬四海。平乐籍作曲家郭福善作曲的河南民歌《编花篮》响遍大江南北。“编,编,编花篮,编个花篮上南山,南山开遍那红牡丹……”歌曲营造的优美意境使人对平乐和牡丹心驰神往。浓厚的文化氛围,促进了平乐牡丹画产业发展,平乐也正成为洛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。

平乐农民牡丹画具有四个独特优势。一是文化优势。孟津历史悠久,古迹众多,文化底蕴深厚,牡丹画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发展优势;二是载体优势。洛阳牡丹甲天下,以花为媒,洛阳牡丹花会已成功举办了27届,规模不断扩大,知名度不断提高,依托牡丹花会优势平台拓展牡丹画市场,打造牡丹书画品牌赢得了广泛认可;三是交通优势。平乐村位居洛阳近郊,高速公路洛阳东站紧邻周边,洛阳市区至平乐镇的64路公交车穿过村内,交通条件得天独厚。四是集群优势。平乐牡丹画创作已经形成群体,一些农民画家还招收来自黑龙江、陕西、山西、湖北等地的大学生以及下岗职工做“徒弟”,创作队伍不断壮大,品牌效应日益凸现。

编花篮是小学五年级的音乐课。

《编花篮》是由钟庭润作词,郭复善作曲的一首小调歌曲作品,这首歌曾一度被认为是集体创作的河南民歌。20世纪80年代经歌唱家朱逢博重新配器演绎,才真正流行全国并产生广泛影响。直到2008年3月,河南版权局确认歌曲《编花篮》属于郭复善和钟庭润的原创音乐作品。

《编花篮》教学目标:

1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通过歌曲的学习,感受河南民歌的特色,进一步了解河南地区独特音乐风格。

2、过程与方法:通过聆听、模仿、合作、对比、表演、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,并能积极地学唱。

3、知识与技能:在充分的聆听过程中分析乐谱,并能唱出河南民歌的韵味;在学唱过程中掌握甩腔、装饰音和滑音的唱法。

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- 编花篮

热门文章